智能是條不歸路,服務主體是人。
自從 1999 年 LED 照明產品開始走上登錄照明市場以 來,【智能照明】的概念就一直在被刷新,但截至目前為止行業也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來規范【智能照明】。既然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們不妨放大智能的概念,大膽地看看其他行業是怎么來看待【智能】的。
日本學者井上智洋曾在《人工智能和經濟的未來》中總結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 - 工業機械經濟構造時代)和將要面臨的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 - 純 粹機械經濟構造時代),(見圖 1)
圖 1 【智能】工業革命變革框架圖
從圖 1 的工業革命變革圖中,【生產活動】主力由機械和勞動力演變為純機械;牽引【生產活動】需求的主體由【人】替代了技術。也就是說【人】真正成為了被服務的主體。具體地,在傳統照明時代,產品的特征通常是由專家和技 術者來主導定義的,消費者僅能在特定的規格中挑選產品,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的“規格少量大”;而 LED 照明產品從 1999 年走上照明舞臺以來,我們發現“規格多量少”的現狀突顯在我們面前,當時我們誤認為這是 LED 產品特點導致的,但從下面的工業革命時間表上看,是我們撞到了這個時間段,LED 只是個載體而已,而且這個時間段的變革核心就是【智能】,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見圖 2)
圖2【智能】工業革命變革時間表
綜上所述,【智能照明】的定義并不是照明領域能拍 腦袋給出的,可能需要許多代的產品疊加后才能勾勒出TA的定義;也或許在【特殊化 AI 時代】在某個領域突破性地給出某個定義可以用來借鑒;又或許直到【通用 AI 時代】 自然而然就能總結出【智能】是什么了吧。
從狩獵采集時代到農業時代這個過程中,人類第一次出現文字,有了語言;從農業向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語言成為了打破種族限制,打破行業限制,甚至打破國家的限制, 催化著技術的快速傳播。毫無疑問,眼前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離不開“語言”這個催化劑。通過突破【語言障礙】建立【服 務】【系統】【產品】互聯互通良性供需循環體系,實現用戶需求的真實傳達和實現。
一、語言障礙 Language Barrier
在第四次工業變革進程中,與之前各個時代更迭時一 樣,作為【催化劑】的“語言”將發揮出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而這里的“語言”并非局限于廣泛被認識的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母語,而是人與人之間互聯互通,協同一致的溝通方式。 具體的,我們將面臨的是以下三方面的語言障礙:
A、人與人的語言障礙
妨礙用戶需求的真實傳達從業人員,專業用戶,消費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圈內人士,哪怕說的是同一母語,但并不能真實地互相理解,自然也就談不上互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高速我們,這與教育背景,社會環境,思想信仰,工業標準化程度等有一定的關系,但這與獲得信息的渠道有直接關聯,隨著信息爆炸運動不斷地深入,專業客觀的信息渠道將逐漸被市場篩選出來,伴隨著品牌的集中深入,將會最終形成分工合理,過程專業,結果簡單的信息渠道脫穎而出,推出有效的公共服務,與企業機構形成合理的“推““拉”模式,共同打破人與人地語言障礙,打通用戶需求通道,傳達真實需求,快速反饋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B、人與機器的語言障礙
妨礙創新想法的落地實現人與機械(或機器)的語言,在計算機領域并不陌生。目前在照明領域的多數從業者也都是理工科專業畢業的,但是照明人和照明機器之間并沒有統一的“語言”。我們參考下計算機領域的人與機器語言的發展進程就不難發現,人與機器之間語言障礙的突破將帶來多大的商機:在計算機出現初期,機器語言只有少量人會使用;之后出現的簡單 Dos 命令,讓普通人能通過學習與計算機進行溝通,自從有了面向對象語言的出現,加之函數,插件的引入,與計算機的溝通似乎沒有那么難;直到 Windows、蘋果系統的出現,能與計算機溝通的人群幾乎覆蓋人類所有年齡段。在這個過程中,人的需求引領著技術的發展,語言障礙的不斷突破,實現了無數的技術創新,就算人與人的語言互不相通,也能互相理解和認知,只是效率沒有那么高而已。
在突破人與機器的語言障礙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名詞叫【系統】。在系統出現前,與機器溝通的僅為【專業人士】,而系統出現并得到發展后,能與機器溝通的就能擴展到【用戶】了。綜上所述,突破人與機械語言障礙的關鍵在于系統的有無,人與機器的互聯互通,直至交互需要有可靠友好的系統方可實現,在這里對本部分的標題中【智能照明】的現實理解應該是【智能照明系統】,以此類推,【健康照明】即為【健康照明系統】,【學校照明】即為【學校照明系統】,【智能城市照明】即為【智能城市照明系統】,【智能辦公照明】即為【智能辦公照明系統】。
C、機器與機器的語言障礙,妨礙物物相聯
機器與機器的語言障礙排在人與人的語言障礙,人與機械的語言障礙之后,前兩個課題未能合理解決,很難解決機械與機械的互聯互通。這里的機械,可以理解為【產品】。截止目前,照明【產品】與照明【產品】的互聯并未完成,不僅是在通信層面上,在機械和電氣連接層面上也未能實現,以下成為【廣義互聯互通】。下圖為實現照明【產品】與【產品】互聯互通的細節拆分圖(圖 3)。
圖 3 照明【產品】互聯節點拆分帆布圖
關于圖 3 的詳解請參考《< 普通照明用 LED 吸頂燈簡 易安裝接口技術要求 第一部分安裝單元總技術要求 > 研究 報告》(國標計劃編號 20172339-t-607)。
二、突破【語言障礙】分析用戶需求實例
用戶針對智能照明系統(由上文論證智能照明即為智能照明系統)和物聯網的需求,已有很多文獻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制造商,專業消費者和消費者面前。為了呼應上文,我們曾提及【產品】互聯節點帆布圖中,與建筑最接近的節點即為【安裝維修】節點,而在消費者選購家居照明產品時,詢問并影響選購產品的動機中【如何安裝】占據首位。我們這里選取家居安裝維修市場的抽樣分析數據 ( 見圖 4) 可以看到,照明產品的安裝維修需求屬于【高頻】需求。
圖 4 全屋高頻安裝維護需求占比
在這類需求的分析過程中我們發現照明產品的安裝維修需求不僅不受區域的影響,這意味著照明產品無論是面對替換還是改造還是新裝,只要能實現【廣義互聯互通】, 在各個區域,各種渠道,各種背景下可無上限實現電器產品的安裝和替換,與其他智能產品的互聯互通【位置】為極佳的。例如可實現標準互換的 LED 吸頂燈接口國家標準以立項研制中,此類產品大幅擴展并簡化了與智能家居產 品融合對策。(具體請參考《吸頂燈接口 Voc 調研書公開 (2018)》)
當析出客戶真實基本需求后,我們發現,以下突出的全屋家居照明新需求與【智能照明系統】和【物物相連】不謀而合:
1,房屋基礎設施清洗需求;
2,智能家居互聯互通需求;
3,維修安裝成本助推用戶自主安裝維修需求
(目前安裝維修從業者年齡組成中 30-40 歲的占 65%,但 20元一個燈具的安裝費遠遠無法支撐此專業群體。
三、小結speed(適配) speed(適用) speed(適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這個什么都圖快的時代,用戶需求和解決問題方案之間就如同“齒輪咬合”,齒輪互相不匹配,速度低的時候,還能湊合著用著,一旦上了速度, 整個系統就會散架,更不要談什么服務和產品創新了。如何實現快速【適配】?傳統技術和工藝灌輸給我們可以不斷地進行試錯的產品研制模式,最終找到相對適用的方案使得產品【匹配】材料,場景【匹配】產品,最終【人】【匹配】 了環境,適應了產品,【適應】了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是基于【適配】的【適應】邏輯,人實質上并不是【需求】的核心,有人給這種需求冠以 Imagine Demand( 臆斷需求) 或 speculative Demand(投機需求)的帽子。
回到我們開篇提到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試圖研究個體需求的同時,卻不能給出解決達成需求的方法,長時間的望梅止渴,我們也就只知道梅能止渴了...... 是到了以人為本的時候了,先快速【適應】用戶,再快速找到【適用】系統消化需求,最后完成多樣化的快速【適配】方案,這就是我們在本篇中段提出的基于破除語言障礙的【服務】【系統】【產品】互動思路既然基于【適應】人的需求展開互動,就需要展開廣泛的【適應】性評價:不僅僅是揪著單一產品性能的死纏爛打,而是對系統的優質服務的綜合評價。例如本篇【需求實例】里拎出的“高頻”安裝維修需求所提及的深度挖掘需求,盡管這里的“高頻”只是相對其他家居維修安裝項目而言,但“不受地區影響”,“維修安裝成本趨高”,“基礎設施清潔” 等底層需求看著不起眼,但卻直指“簡易安裝”解決方案的【適配】迫切需求:“燈具換起來能像燈泡那么容易就好了”。例子雖小,但能解決實際問題。在此后面就是大量的【適應】 性評價。
智能照明系統與物聯網的用戶需求分析是個大課題,簡單去理解也就是智能照明系統如何才能與物聯網協同配合,快速適應用戶需求,現場快速解決問題。在【智能】引領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不僅需要主動推動行業各方力量克 服【語言障礙】,推動【照明系統】服務;還需要主動通過標準,信息渠道等方式推動,拉動業外加入【智能照明系統】 和【照明系統物物相聯】的生態系統和優的解決方案里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