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來,每年11月,埃因霍溫都會舉行一場為期一周的燈光藝術節:Glow Eindhoven燈光節。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每年的十一月匯集于此,通過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燈光裝置,讓整座城市都變得流光溢彩。
今年因為“疫情之下”的特殊性,主辦方將主題定為:“Connecting the Dots”(點的連結)。藝術家團隊以此為名,創作了一件嶄新的公共燈光藝術作品,以光的形式,重構了社會聯系網絡,將數以百萬計的游客聯系在一起。
《Connecting the Dots》是荷蘭有史以來最大的公共燈光藝術作品,覆蓋了超過80平方公里的區域,由三個核心元素組成:
首先,由藝術家Ivo Schoofs設計的1000個可回收的LED燈氣球,漂浮在城市上空,組成了美麗的紅色海洋。
此外,埃因霍溫散落著20000多個“亮點”。
在設計師Hugo Vrijdag領導下,20000個小學生參與其中,將自制的燈光作品掛在自家的窗前。
最后是由芬蘭藝術家Kari Kola設計的藍色穹頂投影。
藍色是天空純凈的顏色,按照藝術家的想法,它旨在隱喻自然之美,使人們對自然更加敬畏。
深藍夜空點綴著漂浮的紅點,照亮了埃因霍溫的城市,創造了難忘的視覺盛宴。
今年,全荷學聯也收到了主辦方的參展邀請,作為第一支和GLOW燈光節合作的中國留學生團隊,他們來自大名鼎鼎的TUe埃因霍溫理工大學的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
學聯團隊部分同學合影
這次的作品叫鵲橋 (Magpie's Bridge),是由12位全荷學聯埃因霍溫分會的同學們一起設計制作的。他們大都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從九月底就開始準備,據說連主辦方都覺得這個展示方式特別有趣。
鵲橋 (Magpie's Bridge),用最具“連結”涵義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喜鵲為主題,以最具現代感的3D新科技呈現,貼合Connecting the Dots主題。
下面,學聯的同學們詳談了這個作品的創作手法。
Q: “鵲橋”作品的靈感來源是什么呢?
今年病毒席卷全球,所有人居家隔離,國家之間、留學生群體之間 “分離”。我們作為新一代的中國青年,想用自身所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鵲橋相連”的概念,呈現我們對“相聚”的美好寄托----兩只飛翔的喜鵲,在一個樹梢上相會!喜鵲擁有豐富寓意,象征著幸運、和諧、愛情和聯系。而且有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傳說也是家喻戶曉。選用“喜鵲”的意象,不僅呼應了燈光節的大主題“連接”,也與國際友人分享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
Q: 為什么會選擇3D打印這種形式?
我們當時有考慮過其他方案,比如切割亞克力板之類的,但是后來我們發現3D打印的精度更高,成本更低。同時,從新穎度方面考量,3D打印這個呈現方式相對少見的。主創團隊的大部分的同學大都是工科背景,所以希望使用更具現代感的技術。
Q:在光源以及色彩的選擇,有哪些巧思呢?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光源的選擇。最開始我們考慮的是LED燈,但是發現它需要高強度的平行光束,所以體積也會比較大,最后選擇了紅色光源。它在夜晚的呈現效果是最好的,而且也暗合了代表中國的顏色。
Q:項目執行中,有過哪些困難呢?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創意形象的推倒翻新——其實最開始的主題形象是“手”,而且也做了“手”初版的模型,但是最終我們選擇了更具中國文化的“梅花”和“喜鵲”,所以也是在制作中不斷打磨了我們的創意的。
另外我們最開始有想過做一些交互裝置,但是考慮到隔著玻璃,傳感器也不好弄,所以最后只能放棄了。還有旋轉的支撐桿,也是我們的“樹梢”,我們一開始想著只要保持形體的轉動就可以了,但是后來我們發現還需要考慮電機的減震和疲勞的問題。
在3D打印的時候,因為模型太大,我們需要把它分成十二份打印,再后期拼接,它里面對誤差和精細度的要求都特別高。雖然我們只試了3D打印一種方式,但是也經歷了很多次迭代。
激光和圖案的角度也經過了多次調試,因為激光照射是運用的動畫原理,所以變換的圖案需要一幀一幀的設計和繪制,相關同學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