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住區道路照明設計標準
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區是“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對集中布局的地區,簡稱居住區。”針對居住區的道路照明設計,《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 45-2015)(以下簡稱《設計標準》)第5.2.14條規定:“居住區人車混行道路的照明亦分為兩類,與城市道路相連的居住區道路宜按機動車道路要求標準提供照明,兼顧人行交通需求,并應符合本標準3.3.1條的要求;居住區內連接各建筑的道路宜按人行道路照明提供照明,兼顧機動車交通要求,并應符合本標準第3.5.1條的要求”。在5.2.14的條文說明中,編制者對居住區道路照明設計進行了一定的說明:“居住區道路上往往是人車混行,根據我國居住區的特點,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的規定,可以把這類道路分為與城市支路相連的居住區道路以及小區路和組團路兩類。與城市支路相連的居住區道路重點考慮行車要求,按照機動車道路照明標準提出要求,同時兼顧行人要求;小區路和組團路則重點照顧行人,按人行道路照明標準進行要求,同時兼顧機動車通行要求”。
可見,《設計標準》將居住區道路分為兩種,照明設計區別對待:與城市道路(往往是支路)相聯的居住區道路按機動車道路照明標準要求,對應3.3.1的標準要求(一般對應支路要求);小區路和組團路按行人道路照明標準要求,對應3.5.1的標準要求(一般對應流量較低道路)。
二、小區路、組團路等概念的來源
小區路、組團路等概念來自《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93)(2002版和2016版),該標準將居住區分為居住區、小區、組團三級,相應地,居住區道路分為居住區(級)道路、小區(級)路、組團(級)路和宅間小路。相關定義如下:
該標準的規定較細,相應的圖例可參考下圖(圖源:《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圖解 [陳有川張軍民編著] 2010年版):
結合上圖,道路的等級以及相應的設計標準可以一目了然。
三、新標準與新要求
但是,在新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 50180-2018)中,取消了居住區、小區、組團等等級概念,代之以“居住街坊”的概念。相應地,也取消了小區路、組團路、宅間小路等概念,僅有城市道路和附屬道路的提法。
可見,新版標準中的“居住街坊”可認為對應著舊版標準中的“組團”。因此,按新版標準,舊版標準中的居住區道路和小區路均應屬于城市道路(市政管轄),參照“支路”標準;而舊版標準中的組團路和宅間小路對應著居住街坊內部的附屬道路,不屬于城市道路。
又按《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GB/T 51328-2018),居住區的道路可分為Ⅰ級支路和Ⅱ級支路。其中,城市道路(即舊版標準中的居住區道路和小區路)屬于Ⅰ級支路,街坊內部的附屬道路(即舊版標準中的組團路和宅間小路)屬于Ⅱ級支路。
由于《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 45-2015)的編制時間較《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 50180-2018)和《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GB/T 51328-2018)為早,前者在設計說明中仍采用小區路、組團路等提法。作為道路附屬設施,道路照明設計中的概念、術語、提法應與道路交通相關標準、規劃中的保持一致。參考《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 50180-2018)和《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GB/T 51328-2018)的術語、提法,建議針對居住區照明,將居住區照明分級為城市道路(Ⅰ級支路)和街坊附屬道路(Ⅱ級支路)兩級,分別提出照明指標要求。(但是,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支路一般指的是城市道路序列,而《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GB/T 51328-2018)中的Ⅱ級支路包括街坊內附屬道路,后者不屬于城市道路序列。)
目前,已經有編制中的標準嘗試對《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 45-2015)中居住區照明設計標準進行這方面的修正。當然,這種修正主要是適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 50180-2018)和《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標準》(GB/T 51328-2018)的新要求,如對原來不屬于城市道路的小區路按城市道路處理,術語的調整,必要時調整連接居住街坊和支路的道路的照明標準等。以上討論針對開放式,封閉式周圍至少支路。
標準是一張環環相扣的密目網,真正弄懂一個標準,深究一個標準,對標準所涉及的各行各業的情況也都會有所了解。不管是(真正)讀懂標準還是研制標準,對知識面的要求都很寬。每個標準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標準用條文訴說著編制者以及編制者身后的整個行業的價值目標。同時,標準是理想與現實(成本)的平衡,也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標準研制不免要反反復復摳字眼摳指標、反反復復征求意見、反反復復專家評審。也正因為如此,搞標準特別累,所以本人特別敬仰那些十年、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做標準的人。他們是行業的脊梁。請允許我向他們致敬!
相關閱讀